雄县境内消失的河流——芦僧河探源
雄县境内消失的河流——芦僧河探源
在雄县境内,现有许多残留的沟壑,这些沟壑有的是近年来取土挖掘而成,有的是前些年兴修水利工程时所挖,还有一些是古代河流淤塞消失后存下的遗迹。在消失的河流中,有一条贯穿雄县西北至东南的河流,名叫芦僧河。至今,芦僧河只存留在一些古籍的记载和人们的口头相传中。
据史书记载,芦僧河为大清河旁出河流。在大清河上游白沟河段的高碑店市泗庄镇十九垡村西南离开主河道南流。经过冯家营村、力强村、泗庄村、许庄村、来远村到芦僧村和芦辛庄村,故取名为芦僧河。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治理永定河水患,在今涿州市义和庄镇北蔡村北3.5公里处的永定河右岸修建金门闸,水势过大时,通过此闸将水泄入西南侧大清河上游的白沟河(也称拒马河)。白沟河水势猛增,堤埝压力巨大。便又在十九垡村西南开挖芦僧河。由于水质浑浊,含沙量较大,河道时常淤塞。
乾隆十年(1745年)重新疏浚芦僧河。后又淤塞。清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派叶伯英再次开挖芦僧河,并在十九垡村南约一里处修建石闸。修建石闸时,当地名绅王锡曾提出“其地沙松土疏,大水一至,闸必冲决,徒劳无益。”果然,第二年石闸就被大水冲毁。
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鸿章巡河到十九垡,见石闸被冲毁,便改用王锡负责重修。王锡改修石闸为建石坝,石坝坝底高于河底数尺。既防冲毁,又能泄洪。修成后十几年堤坝再无溃决。王锡去世后,石坝朽废,芦僧河河道再次淤塞不通,仅有下游部分河段蓄水成河。
芦僧河故道下口共有三个,即芦僧河在芦僧村便分成三支。第一支向东通过霸州下黄亭流入大清河。第二支向东南直接流入霸州中亭河。第三支向南在雄县朱各庄镇小谢村西北流入雄县。习惯上三支均称为芦僧河。
第三支芦僧河在小谢村西北流入后,在村东北转向南流。小谢村与西王槐村隔河相望,并曾有一木桥跨跃河上。小河一直往南流向涞河村东,然后转向东流到望驾台村东北,再穿村转向南流。望驾台村北河上有桥,为南北往来的主要通道;村中也有小桥。望驾台村、小步村均与孤庄头隔芦僧河相望。芦僧河经小步村村东在道务村北又转向东,穿胡各庄村而过。道务村外河上有桥,名通天桥。胡各庄村中有桥,连通南北。芦僧河最后经洪城村南流入茅儿湾。
二十世纪六十七年代前,芦僧河的部分河段还存有或浅或深、或多或少的水流,也带给了人们诸多的快乐。岁月流逝,今日的芦僧河只留有部分坑痕。但沧桑的历史记载着这条河的点点滴滴。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这些坑痕也许会随时消失,而芦僧河的记忆会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媒社”(ID:xaxqhot)原创文章。
媒媒社(ID:xaxqhot)关注雄安,面向京津雄,致力原创,创作独一无二的内容,推送有价值、有趣味、有营养的话题。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